一、成果简介
近几年,随着中国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和“广西九张创新名片”之先进制造业相关政策落地,智能制造产业对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质量发生变化,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向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凝练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成果构建了“业界积极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无缝链接,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赞誉。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企业参与学校相关教学工作热情不高,执行不到位。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企业和学生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
(三)课程体系陈旧,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不明确。
(四)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淡薄。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遵循“深化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建设“1+2+N”开放式工程实践育人平台,打造了了“两侧同步,引企入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1+2+N”开放式工程实践育人平台如图1所示。“1”指一个中心,即自治区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立足点,“2”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2个支撑单位,即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核心企业),“N”指若干个校企共建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图1 “1+2+N”开放式实践教育中心育人平台
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采取“引企入教”的方式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协同联动的产教融合长效保障机制,实现了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融合和统筹利用。
(二)遵循“实践出真知”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符合“三满足”要求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采用“前展后拓”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实验前,自主设计方案;实验中,自主搭建流程,自主实验;实验后,师生深入研讨,巩固效果。
(2)构建“虚实结合”实习实训模式。借助仿真装备和虚拟软件开展仿真训练,虚实有效互动,以虚强实,实现校内沉浸式仿真训练和校外企业实习的有机结合。
(3)构建“真题实境”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施行校企双导师指导,源于工程实际选题达93%。
(4)构建了“师生互动”的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导师制度。组建相对稳定的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导师团队,依托机械创新实验室,对学生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坚持“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构建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
明确智能制造产业相关就业岗位和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机械类各专业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课程体系按“3+1”执行,聚焦和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制定了优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评选方法及实施方案。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紧密结合智能制造产业需求,构建“四段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系统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锻炼有机衔接,构建“基础认知-工程实践-综合应用-探索创新”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工程实践训练“大学四年不断线”。
四、成果的创新点
(一)建立了“两侧同步,引企入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制定了面向产业需求、符合“三满足”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打造了基于职业能力、核心能力的优质课程和核心课程。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教学改革效果显著,专业建设、实践平台和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学生受益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广西本科高校优势特色建设专业和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心获批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桂航—桂林福达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1个。出版了教材10部,公开发表了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0余篇。
(二)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各类科技竞赛成绩显著
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实施以来,显著提升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受益学生2000余人,每年有300余名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和区级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区级以上奖励100余项。
(三)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优、用人单位反馈良好
近三年,机械类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2.3%,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发展潜力大。
(四)教学成果获得广泛肯定,具有推广示范效应
该成果对促进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区内外部分院校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受到了相关院校的高度评价。先后有梧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成都工业学院等院校来我校考察、交流和学习。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