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以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历经计算机科、计算机系、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发展,于2017年11月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2人,博士2人,硕士43人。在校学生1200余人。
学院现有“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教研室,开设“软件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为学校首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为院级优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广西区优势特色一体化建设专业。
学院现有11个实验室,其中,中央财政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实验室2个。实验设备总值1180余万元。
学院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学院目前建设有13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包括思科、TI和东软集团、青软实训等全球或全国知名企业,也包括桂林力港、桂林安信、桂林奥普等当地优秀电子信息企业联合开展产教研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思科—桂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MSP430单片机项目教学实例设计与应用”、“物联网工程专业构建以“模块+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等均为教育部产学合作综合改革项目,共获企业资助、捐赠价值超百万元。
贴近产业办学,建设应用型专业
学院坚持应用技术性办学路线,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院积极邀请行业专业、企业技术骨干、兄弟院校学者共同研讨,制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8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评比中,软件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分获一、二等奖。目前,两个本科专业都已通过国家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初审。
学院狠抓课程建设工作。学院邀请企业专家,打造“金课”。例如,由企业将一个技术主题浓缩为“理论+实践+考核”的紧凑型“迷你课程”,免费向学生开放并进行指导,深受好评。
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学院成立了学科竞赛工作小组,制定学科竞赛中长期参赛规划,建立三个学科竞赛训练基地,引导学生组建竞赛小组,营造出良好的参赛氛围。
近4年来,我院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包括: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全国二等奖;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2018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华南赛区一等奖;2018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西南赛赛区一等奖;2018年“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
对接人才需求 扩容就业创业空间
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培养成才最终将落实到就业上。学院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施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有效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
明确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学院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院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服务、协调工作,形成了“人人关心就业,积极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多措并举,全面开展服务。一是教育模式专业化。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院4名教师获得就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4项,其中国家级6项。二是指导形式多样化。学院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模拟招聘会、就业政策解读会等,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形成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三是帮扶举措精准化。学院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建立全员参与的“一对一”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
开拓市场,推进校企合作。学院邀请在国内外及行业内知名企业来校招聘,为学生提供近百个工作岗位。目前,我院已与深圳市百锤炼科技有限公司、桂林市创琳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人力资本集团等多家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实践教育基地。
2016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人数近700人,平均就业率95%,其中进入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30余人,贫困学生实现100%就业。《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平均月收入高于学校其他本科专业;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达70.97%,毕业生就业满意度70.05%,职业期待吻合度67.50%,就业质量较高。
最新动态